将金石篆刻的特有韵味入画,齐白石和吴昌硕有出色的成就,现代人多有效仿,但往往强调了老、硬、断韵,失去了一个“糯”字。当“糯”性消失了,在线条的运用上,就出现了躁气,产生干枯相,所以就减弱了笔气墨韵,画面的生命力趋向颓滞。
——程十发谈艺(1972年12月1日)
吾乡董思白书法正楷宗徐浩、颜真卿,行书宗米芾,参杨凝式。此卷为其师古之作,楷模法度足见准绳。己未嘉平,云间后学程十发记。
——题明董其昌书法(1979年)
我觉得艺术一定要力避雷同,百花齐放,不能大家都学一种字。二王的字固然极佳, 但大家都学得与他一模一样,书法园地也未免太单调了。所以,我觉得不应该大家都学二王。谁不学二王,我就投他一票。
——与俞汝捷对话(1980年及前)
印学一道所谓食古,古至三代古玺;又谓化今,时至悲庵、缶庐。中间上下三千岁,千变万化,光怪陆离。我爱天衡之印,正是食古而化今。万物皆在蜕变之中,天衡之印,非三代,非今世,而有天衡之面目。何谓面目?乃化字耳,与老之食古不化者,余有选择矣。程十发题天衡印人印存,辛酉夏日。
——题天衡印人印存(1981年)
上书法课,他是继承了清道人的家法,他鼓励我写钟鼎、北碑,他写给我们的示范作品,大约有散氏盘、毛公鼎、瘗鹤铭、郑文公、张猛龙等书体,他的用笔一波三磔,转折顿挫,别有一种景象。虽然也有人反对这种书体和笔法,但我却受到不少影响。以后我对北碑及民间书体十分爱好,一直到现在,我都怀着艺术崇拜的感情。这种刀法与笔法相混的趣味,使我画笔受到营养,我以后醉心于魏晋木简草隶,是从这条路演变来的。
——《李仲乾老师印象》(1981年5月)
我上篆刻课时,李老师总是鼓励我,说我刻得好,有刀法。事实上我所有功课,是篆刻比较好,我当时还给关良老师刻过几方图章,现在还保存着。我觉得李老师的教法有道理,这几方图章并不像一个初学的学生刻的,可能有李老师给我修改的地方。
——《李仲乾老师印象》(1981年5月)
尝见近代书家以石鼓文写唐人诗,今又读甲骨文书《兰亭序》,此古与今之变绎而化入人工,虽昭庙不识,考古颠倒,干岁自有丹秋先生妙笔,余曰有何不可。癸亥蒲月获观后题。
——题甲古文书《兰亭序》(1983年5月)
吾乡董思翁书法胚胎颜鲁公、张长史,形态米南宫,风韵杨风子,食古能化,自得风流。自明以降,思翁为书坛祭酒不诬也。己巳中秋,跋董香光行书唐诗卷后,云间后学程十发书于香港。
——题明董其昌行书唐诗(1989年)
董华亭行书师米襄阳、师杨凝式,下笔随意,然风华叹暎人,后人每师其流畅而不宗随意不到处,每现其笔力,有其凝重。观此卷独有风致,识者宝诸。丁丑元宵程十发记。
——题明董其昌书法(1997年)
中国画是书画合一。
——《上海中国画院通讯》第八期(2001年4月)
我们的祖先在线条发展的途径中有了那么多千变万化的创造,同时又发展了我们的另一种艺术语言,就是书法。我们书法的始祖也就是线条的图画,它们一直结合在一起,今天的用绘画来工作的人们,也必须从书法的变化中求得他发挥线条美的艺术才能。
——《上海中国画院通讯》第八期(2001年4月)
从元代以后,中国画上就出现了有较长篇的题字,这样更要求画家有书法与文学的修养,如扬州画派中像金农那样的作品,可以说他有时还依靠题字而并不依靠画的本身。
——《上海中国画院通讯》第八期(2001年4月)
“许昌令印”(汉凿印)看上去十分随意,但天趣都在里面。
——《上海中国画院通讯》第八期(2001年4月)
安义周藏黄山谷书药方一张,用笔随便,不经意处都成妙谛。
——《上海中国画院通讯》第八期(2001年4月)
余书法始学汉晋木简和晋唐人写经,后一度受陈洪绶书法的影响,往往把正草、篆、隶凑合在一起。余佩服五代杨凝式书体,追求笔法古拙,从结体稚拙中寻找趣味。
——《我学书法的方法》手稿
董思白行书、晁补之新城游北山册,字法如天马腾空,是董书中上品,无以为跋,即取画中之述景图两页,以画作跋。十发记于檠下。
——题自作《山雀》
丁卯为正德二年,时老樵五十岁,故精神饱满,狂草中杰构也。
——题《枝山老樵草书》真迹
秀镐同志以学板桥字示余,余曰不可学,板桥之字,一过即生习气。有器式者,当师宋人之行书,兼学汉隶,如是不必板桥而板桥之长得之矣。
——题赠乐秀镐人物小品
竹根难奏刀,艰涩处为铜铺,竹木之材亦有金石趣。
——题自刻印边款
唐、宋、金、元文官印,苦其华而不实,今参汉法。甲辰。
——题自刻印边款(1964年)
非秦非汉似殷文
——题自刻印边款
股票配资免费平台,炒股杠杆软件有哪些,最新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